上海欧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数字化工厂智能生产装备供应商
智能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
15901857229(海)
13813884388(苏)  
欢迎您访问上海欧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数字化营销网络系统
全国统一技术服务热线


高度成长期(2)  刘胤淞  战后日本创新100选(高度成长期)

30
发表时间:2023-08-02 18:30作者:刘胤淞



高度成长期(1)

日本经济的发展

640.webp.jpg微信图片_20180613230139.jpg



   日本经济从1956年开始到1974年为止,是高度成长期。

   从1955年开始,到1957年结束,经济形势大好,所以用日本**代天皇神武天皇命名,称之为“神武景气”,以寓自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即位以来少有的好景气之意。640.webp (1).jpg

   经济增长,引起了外汇储备不足等问题,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于是造成经济降温,从1957年下半年起到1958年,发生通货紧缩,出现了短暂的不景气,史称锅底不况。

   但随之在19586月到196112月,出现了持续42个月的好景气,比前面的“神武景气”的31个月更长,所以只好从神武天皇再往上遡,取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藏身天岩户而世界一片漆黑的故事,称之为“岩户景气”,以寓自天照大神藏身天岩户以来的大好景气之意。

   这一轮的发展,重心移到了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重化学工业。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以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等四大既定工业带为核心、以“太平洋条形地带构想”为基础的所谓“新产业城市”规划。1956年,决定建立川崎市、四日市市、岩国市、新居浜市四个联合企业(kombinat),分别以日本石油化学、三菱油化、三井石油化学工业、住友化学工业四家大企业为核心。

   由此开始,日本经济向重化学工业化道路转轨。与此同时,带材轧机(strip mill)等生产工程的一体化、连续化、高速化发展起来。

   19607月,岸信介内阁由于安保条约问题而辞职,池田勇人内阁诞生。池田内阁把国民的注意力从政治引向经济,一方面提出《贸易汇率自由化大纲》,农产物等许多制品贸易自由化,使日本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步;另一方面,于19601227日,通过了由经济学家下村治提议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通过公共投资而促进民间经济成长、通过农村近代化而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人口转移,由此使国民所得在10年里增加一倍。



下村治(1910-1989)

640.webp (2).jpg

   从“神武景气”到“岩户景气”的经济增长,其实是由以重化学工业为首的民间设备投资支撑的。设备投资、技术进步产生了新的需求,由此而来的劳动力不足带动了就业率。同时,由于大量生产方式带来的价格低下,使“三种神器”等耐久消费品急速普及,其结果是使家务劳动减少,这又使女性进入社会成为可能。家庭收入增加,又回过头来促进了投资。

         196112月,由于基建不足和外汇问题,景气再次变差。不过,由于东京奥运会(1964年)带来的基建内需,情况好转,东京塔的建成、新干线的开通是其标志。但是,东京奥运会后,经济突然急速缩小,出现了所谓证券不况,1964Sun Wave Corporation和日本特殊钢(现大同特殊钢)、1965年山阳特殊制钢破产;同时,大证券公司也都陷于赤字。

   为了防止不况的扩大,政府在19655月向山一证券进行日本银行的特殊融资、7月发行了战后**次赤字国债。其结果是维持了高度成长,景气开始恢复,1965年到1970年,出现了持续57个月的消费主导型的大型好景气。因为比前面的神武景气、岩户景气更长更好,所以只好再往前推,以日本造国神话中受天神之命创造日本列岛的日本远皇祖、天照大神的父神伊邪那岐命名,为“伊邪那岐景气”。

   在这一阶段,为了应对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当时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合并,诞生了一些航母级的大企业,例如1970年八幡制铁与富士制铁合并而产生的新日本制铁(新日铁)。

   同时,社会消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66年的丰田卡罗拉COROLLA、日产阳光SUNNY为代表的低价大众车的出现而引发了汽车热;由东京奥运会引发的彩电普及率急速增长。于是日本开始了汽车、空调、彩电的所谓“新三种神器”的3C时代,消费力大幅上涨。而且,彩电等家庭电器制品、汽车等对美出口扩大;因越南战争又开始向韩国、东南亚各国扩大了出口。

   在伊邪那岐景气期间日本经济飞速扩大,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达到了第2位。所得倍增计划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大约用6年、平均每人国民所得用7年(1967年)达成倍增。

         这样,在所得倍增计划期间经济飞速增长,被称之为“东洋的奇迹”。高度成长一直持续到1973年末的石油危机。这一时期,企业生产力大幅提高。以造船业、钢铁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中心的技术革新、电子工业进步,新干线、高速道路等基建都是其原因。

   19711218日,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贬值。尼克松政府为了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为解决美元暴跌、大量外涌的美元危机,于19718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元与黄金脱钩,使“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随后美元出现了自1934年以来的**次贬值。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对日本的影响极为严重,称之为“尼克松冲击”。冲击未过,又在1973年秋遭遇石油危机,宣告战后日本高度成长期的结束,日本进入“安定成长期”。

高度成长期(2)

高度成长的成就


   在整个高度成长期,日本经济技术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国民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1955年到1973年的18年里,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10%左右,国民生产总值在1968年上升到西方国家里第二位。在此期间,尤以1960年所得倍增计划以后包括“岩户景气”和“伊邪那岐景气”在内的10年,日本GNP1950年到1960年是9.1%,而从1960年到1970年达到10%以上。这10年里,名义国民生产总产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产值都增长两倍以上。

   由于当时日元便宜,所以后期以出口钢铁、船舶、汽车等商品,进口石油、重化学工业原材料等资源为主,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持续出现大幅贸易黑字。经济贸易自由化使日本原来的传统企业、低产能企业障碍重重,但也因此使日本企业在技术下狠下功夫,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的国土开发、交通等基建也是从这一阶段真正开始的。1962年的《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促进了民间航空业的复兴和发展,铁路的电气化、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如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山阳新干线(1975年)

二、生产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化

   在高度成长期,日本关注欧美等国的技术发展,致力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以此更新自己的设备和员工培训,不但在钢铁、造船、汽车、电气机械、化学等传统行业,而且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新行业也迅速发展。这引发了产业结构变化,**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地位提高。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学工业地位提高,占到了工业生产额2/3

   在笔者看来,在高度成长期,日本经济的**特征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当时日本进行企业合并,产生了一些巨大的航母级企业,但日本非常注意保护中小企业。今天我们之所以常常说日本制造业发达,制造能力强,不是因为日本的大型企业,而是这些中小企业。

   在高度成长期,由于技术进步和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促使生产技术向高度化和专业化发展,产品、零件的品种数增加,制造工程日趋复杂,于是在技术方面要求确保信用度、补充生产能力,由此出发,生产任务外包成为必然;同时,由于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为了应付质量、价格等方面的激烈竞争,需要进行生产工程的整理和合理化,以降低成本,从这一点出发,也要求改变一个企业五脏俱全的状态,强化分工分业体制。其结果是形成了日本产业界的所谓重层构造(又称转包分业构造),亦即所谓“系列”,即顶上是一个大公司(亲企业),下面是许多承包上面公司业务的中小企业(下请企业)。这样,以电气机械制造业、输送用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加工型业种为中心,日本大量的中小制造业被组合进了分业构造之中;同时,也促使大量中小企业独立创业,脱离大公司的系统,成为承接某种生产业务的独立公司。

转包分业构造(下请制)形象图

   因此,一般而言,在日本,一个小企业的经营方式有两种思路,以生产汽车方向盘为例:一种是承接全国、全世界的订单,最后成长为专业生产方向盘制造商,称之为“独立”企业;另一种是跟在某个大汽车制造商后面,只接这一个公司的订单,即成为这个大汽车制造商的“下请企业”。于是,以这一个大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亲企业),形成一个所谓“系列”,例如“丰田系列”。显然,“独立”的话,利润大,风险也大;当“下请”,虽然利润比较低,但订单不用担心,因而也不需要业务部门。

   我们的中小企业大都属于“独立”模式,而日本中小企业大都属于“下请”模式。

        日本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生产专业,注意技术进步,由此在某些方面具备了独到特有的专长和专利,成为日本制造业的核心力量。例如:由于《防止延迟支付转包费用等法》(下请法)的保障,日本中小企业在数量和技术方面都有了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力量。

   比较日本制造业在工资、资本设备、生产能力方面,可以发现,在日本制造业中,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别并不明显。除工资略高之外,另外两项基本持平;而企业的数量则占绝对多数,达到90%以上。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不论今天的评价如何,所谓日本经营模式,即以终身雇用、年功序列、社内工会等三种神器为核心的稳定的雇佣关系开始形成。虽然在今天看来,日本经营模式缺少流动、不利于创新;但在当时,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上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国民生活

   高度成长期对日本社会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农村与城市人口的变化,社会进入城市化时代。1955年全国就业人口中农业生产者比重占40%,而1970年只占20%。这样,几个大城市的人口剧增。

   其次是失业率低下、国民收入稳定和增加,整个社会劳动者的收入全体呈现上升趋势。

职工平均实际收入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税收增加,促进了社会福利建设。日本的生活方式向所谓“都市型生活方式”发展。上下水道和公园等生活环境、都市交通、通信手段、保健医疗、福利设施、文化教育、娱乐施设、各种服务等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最后,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使日本的新中间层即所谓工薪阶层的人数和“中产阶级”、“私生活主义”诞生。这不但产生了现代文化,最直接的结果是生活消费的重大变化,已如上述,电气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

        因此,笔者认为:仅从日本国内市场而言,日本家电行业早在70年代后期就已经衰退了。反而是后来中国、东南亚各国的需求增加,拯救了日本家电行业,延长了他们的寿命;反过来说,以目前日本家电行业的现状为依据来判断日本经济的衰弱,是不客观的。


欢迎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汇成长文!

分享到: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15901857229
13813884388
18101702218

客服电话:15901857229 客服微:BH11223366
客服邮箱:bi13813884388@126.com

  上海欧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富加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工厂自动化设备订制平台
苏州研发生产中心-苏州昆山市龙华路169号德博工业园2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