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欧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数字化工厂智能生产装备供应商
智能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
15901857229(海)
13813884388(苏)  
欢迎您访问上海欧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数字化营销网络系统
全国统一技术服务热线


工业革命引爆不流血的战争

1
发表时间:2023-08-01 11:00作者:智能工厂装备装配自动化设备定制平台

美国和中国逼着德国人走马工业4.0。在德国,中小企业也是玩不起工业4.0的。在进军工业4.0的过程中,谁掌握了标准和工业大数据的话语权,谁就是胜利者。这个胜利者是德国、美国还是中国?中国师从德国,成为赢家的机会有多大?中国工业发展不能被德国牵着鼻子走。

(互联网+制造业)融合.png



当“工业4.0”上升成为德国的民族战略、由总理默克尔亲自代言,并把这一概念迅速风靡全球时,中国工信部则狠狠推动“中国制造2025”,总理李克强也担任起了“中国制造2025”的超级推销员,五次出访累计带回了近1400亿美元大单。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业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准备随时一网打尽……

这是一场德国人挑起的“科技竞赛”,历史真是让人敬畏,两次世界大战均发源于德国,均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当然,谁都不敢居心叵测的称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那是唯恐天下不乱。但是,这“工业4.0”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战”。


美国和中国逼的:德国人提出工业4.0战略

为什么德国是工业4.0的焦点呢?不仅因为它是工业4.0的发源地,而且它可上可下,上可反抗美国信息技术对本国制造业的入侵,下可压制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

默克尔说,德国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德国希望继续保持工业强国地位。因此,德国工业生产必须迈向数字化,即实现“工业4.0”。

德国机械协会(VDMA)主席在日本说,德国和日本携手应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德国《世界报》网站也报道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

德国希望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美国就是**的赢家。德国电信副总裁莱昂贝格尔称,假如汽车制造商不能掌握这些核心数据,那么谷歌就会成为赢家,云端平台和云包社区将使工厂沦为信息的附庸。

因此,工业4.0产生在德国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德国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信息化国家却通过“虚拟经济”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在网络经济上普遍处于严重的弱势。如此世界经济格局,让德国的工业界不得不充满担忧,到底是互联网巨头控制工业巨子,还是工业企业通过互联网成功转型,已经成为德国及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

最近几年,以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向制造业进军,他们利用自身的地位,推广自家的产品和服务,开发了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物流,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实业、打通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新战略。更令制造业忧虑的是,这些互联网公司市值巨大、资本雄厚,而且在网络上具有垄断地位。据统计,德国95%的互联网搜索流量来自 Google,他们掌握了消费者和企业连接的桥梁。德国经济部长就曾明确表示,担心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会主导互联网数据业务。

因此,为了避免被美国阻截性超车,也为了不给中国、巴西等第三梯队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德国正在全力以赴。德国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而且正加紧制订推进工业4.0的相关法律,工业4.0从一项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德国工业4.0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来自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取得一致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德国要用“信息物理系统”使生产设备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那时,云计算不过是制造业中的一个使用对象,不会成为掌控生产制造的中枢所在!


德国:其实中小企业也玩不转工业4.0

现阶段,德国工业4.0正由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智能工厂与众多和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激光感应技术相关的企业合作,进行技术试验,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德国的大企业中进行尝试性实施。

从本质上来讲,德国的工业4.0也还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地是“研究和开发”。

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专家JeromeHull 表示,“与工业4.0相关的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的完成是渐进的过程。在我们正式向市场推出和工业4.0相关的实质产品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

2013年年初,VDMA、ZVEI和BITKOM提出了一项名为“工业4.0前景”的调查。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78家企业中,47%的企业表示已经积极参与工业4.0计划,18%的企业参加了对工业4.0计划的研究,12%的企业则已经开始实施工业4.0计划。

根据研究,目前参与到德国工业4.0项目中的企业是特定产业领域中的特定企业,其中以大企业和大机构为主,如博世、西门子等,并且他们的积极性颇高。中小型企业的参与度却始终很低。

德国大约有330多万中小企业,他们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和推动力量。对于工业4.0,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仍持观望态度,都在等待合适的市场框架形成。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约28%的德国中小企业准备投资研发新产品,其创新意愿连续3年下降,甚至要低于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就连以往最具创新动力的机械制造、电子和化工领域的企业也创新乏力。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佐伊纳表示,中小企业创新意愿下降将直接影响到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德国工业强国的地位。

如何推动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参与,成了发展工业4.0的**挑战之一。


谁制定工业4.0时代的标准?谁控制工业大数据?

对于中国制造2025而言,同样面临中小企业会长时间缺席国家战略的挑战。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和产品通过互联网实现彼此沟通,用于控制流通的大数据将会对每个人开放。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在未来,谁制定交互的标准?谁控制这些要命的工业大数据?谁操控这整个系统?

由美国这个IT技术强者控制吗?由德国这样的工业技术强者控制?还是由中国企业自己主导和控制?我们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大胆、放心地进军工业4.0,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型企业。

对于中国而言,航空航天、船舶、装备制造等战略行业,其未来的标准和数据主导权,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工业大数据的操控权归属背后,是来自数据安全的挑战。

根据德国DE杂志对该问题的解释,“安全”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人们所获取的数据必须可信的,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具有安全防盗功能,可以免遭外部的窃取或损害,如黑客攻击、间谍。

谁来保证安全的数据交互和转换,这是主要的问题。包括政府、研究人员和企业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同意,我们需要有新的标准来实际有效地执行新的解决方案。

标准化的缺失实际上是德国工业4.0项目推行过程中所遭遇的一个巨大困难。设备不仅必须会说话,而且必须讲同一种语言,即通向数据终端的“接口”。德国正致力成为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广者(实际上,德国已经发布工业4.0的标准路线图)。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德国可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

德国工业4.0平台已经发布了一个工业数据空间,访问者可以通过该空间获取世界上所有工业的信息。这个空间有着统一的“接口”标准,并且允许所有人对其进行访问。

探索标准化的还有他人。事实是,为了应对去工业化、将物联网和智能服务引入制造业的国家并不止德国一个。尽管提法不同,但内容却类似,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而中国制造业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也必须面对标准和数据安全问题。中国制造2025在这一点上,倾向于参考德国工业4.0的经验。难道我们要使用德国的标准,让德国成为工业大数据的掌控者?



中国师从德国,成为赢家的机会有多大?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该领域的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由此,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方略之一。

德国媒体此前曾撰文表示,中国工业转型在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政府试图重新去平衡经济发展,即减少以投资和出口为基础的增长,寻求更多的来自内需驱动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实现工业现代化。为了保持GDP在一个稳定的增长水平上,它需要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切换至高效的高科技生产模式。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并且在将来仍会继续扩大。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面临人力资源的短缺。从长期来看,只有那些进入高端制造业的企业才有机会留在市场里。这种由现代化所带来的压力将影响到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而工业自动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是关键。德国的工业4.0可以为中国提供一种未来工业发展的模式,帮助中国解决眼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如资源和能源效益、城市生产和人口变化等。

中国师从德国,而德国从中国市场寻找更多商业机会。双方都在加大相互的投资规模,竞合的关系日益清晰。为什么中国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上,选择师从德国呢?

**、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符合中国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更现实;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仍然比较严重,中国不能走美国的这条路。从IT入手,支撑工业4.0战略的挑战太大,缺少接地气的基础条件。而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有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供应商,也有较为成熟的工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立足现实,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师从德国工业4.0,力推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中国在这一轮工业革命当中能否成为赢家?判断应该是较为正面的。因为中国在起步战略的选择中,从来都是后发先制的,从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开始和美国叫板。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才刚刚开始。预计要用30—50年的时间去跟进,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中国由于沿海和内地的落差,基础并不均衡。中国整体上处在2.0和3.0的阶段。按照工信部苗圩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则是2.0、3.0一起并联到4.0。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4.0是一个比较长远的图景,需要走很长的路。需要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德国踏稳、夯实工业化基础,一步一步地推进。这是最现实的选择。

中国在工业4.0方面也有优势。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这样就可以随时就地取材,整装待发。

第二: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编制中的《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相关的规划出台的越来越紧密!

另外地方政府也已在发力,各地对于相关新兴产业给予扶持。

不弱的产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强势的政府推动,国有龙头企业的升级拉动,未来10-20年,中国在工业4.0时代,将有很多机会。抓住机会的公司将迎来黄金发展得而10-20年。



美国应对工业4.0的挑战

工业3.0是信息技术革命,而美国则是工业3.0时代的集大成者,在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全球。其实不仅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丧失了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机遇。比如在信息产业最活跃的互联网领域,全球市值**的20个互联网企业中没有欧洲企业,欧洲的互联网市场基本被美国企业垄断,德国副部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尔曾说,德国企业的数据由美国硅谷的四大科技公司把持,这正是他所担心的。

工业3.0时期,全球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但欧洲企业节节败退。当前,美国的互联网以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GE、思科、IBM、AT&T和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和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正成为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欧洲及德国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及对未来发展前景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



互联网+,中国不能被的德国牵着鼻子走

工业4.0自从被德国提出后就迅速火遍全球,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国家自然会深受影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的制约。工业和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助力中国制造进入崭新的阶段。

未来很美好。实现工业4.0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物联网、互联网、服务化的智能联接必然要求一个系统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它们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

本质上看,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4.0的进步在于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使工厂设备“能说话、能思考”,同时实现三大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

工业4.0产生于德国,是其工业制造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到了特定的发展阶段。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仍然不敢说是制造业强国,在核心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科研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中国需要学习德国,建立坚实的工业基础,但又与德国不同。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制造业和互联网平行发展的国家,制造业占据了世界**的规模,而互联网经济也领先欧洲几乎与美国平分天下。传统制造业的力量在中国很强大,产业资本的实力很强,向互联网转型的动力也十分充足。互联网资本在以BAT等为代表的网络公司带动下更是发展迅速,这些公司也在努力进军线下,智能硬件、汽车及其他的很多制造业都开始获得互联网资本的青睐。

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完全效仿德国,通过扶持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摆脱互联网公司的资本和资源控制,相反可以双向支持。既让产业资本通过互联网转型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走工业4.0之路,使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甚至中国智造。中国也要通过互联网+的战略让互联网企业积极投入到中国制造业改造中来,将信息产业的优势转嫁到制造业上来。

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已经完成了**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但第三次工业革命却还处在进行过程中,甚至还是初级阶段,部分产业向工业4.0转型是可能的,但整个工业体系整体转型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工业化生产的中期阶段,以成本控制为生产管理的核心,大规模集成化是当然的选择,至少在最近五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对于中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而言,工业4.0虽然美好但还很遥远。不过,一些已经跻身世界领先位置的企业,比如海尔、联想等等,确实可以借助工业4.0提升企业能力,以满足电子商务和跨界融合产品生产的需求。

工业4.0适应了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将为各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但工业4.0从战略上看是德国对抗以美国为首的互联网霸权的产物,中国国情与德国不同,互联网行业已经处于世界领跑地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跟风,才能真正把握住工业4.0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也许,这才是中国政府推出“互联网+”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15901857229
13813884388
18101702218

客服电话:15901857229 客服微:BH11223366
客服邮箱:bi13813884388@126.com

  上海欧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富加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工厂自动化设备订制平台
苏州研发生产中心-苏州昆山市龙华路169号德博工业园2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