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星链快马加鞭卫星制造向自动化跃迁8
发表时间:2023-08-07 10:08
按照新型谱方案,洛马将首次让所有卫星平台共用通用部件,以形成一个卫星平台型谱。目前已找出的这类部件有超过280个。西尔斯称,洛马已花了大约5年时间和约3亿美元来开展这项工作。每个平台的核心构件将在多种部件上与其它平台保持通用性,涉及推进、反作用轮、常平架、功率调节、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技术、温控以及软件和航电设备。西尔斯说,这种部件通用理念将使公司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其供应链。洛马的软件系统还将让每款平台都能根据具体任务需求或卫星类型快速更改配置。 卫星平台是由卫星本体和服务(保障)系统组成,可以支持一种或几种有效载荷的组合体。卫星平台实际上就是除了有效载荷或有效载荷舱以外卫星的其余部分。卫星平台可以由卫星服务(保障)系统组合成一个或几个舱段,例如服务舱、推进舱和返回舱等。 从已研制成功的卫星分析,卫星平台不论安装什么有效载荷,其基本功能都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的技术性能会有所差别。根据这一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卫星研制中,都采取卫星公用平台的设计思路,使卫星平台具有通用性,在一定范围内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要求。因此,装载不同的有效载荷时,卫星平台只需做少量适应性修改即可。采用这种公用平台的设计方法,可以缩短卫星研制周期,节省研制经费,提高卫星可靠性。 支撑卫星有效载荷的卫星平台也称为“服务舱”,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系统:能源分系统,为整个卫星提供能源。姿态轨道控制系统,保持卫星天线指向和运行轨道的准确。推进系统,为卫星定轨,保持轨道和控制姿态提供动量。遥测、测距和指令系统,与地面控制中心联系。温度控制系统,保证卫星各种器件工作在合适的温度。 新型谱下最小的型号是LM50系列灵活纳星平台。该系列平台重量为10~100公斤,正在同纳型卫星制造厂家地球人轨道公司(Terran Orbital)合作研制。西尔斯说,地球人轨道公司拥有洛马所不具备的先进的纳星技术和使用经验。洛马风投公司6月份曾宣布向地球人轨道公司进行了未明确数额的一笔“战略投资”。西尔斯还特别指出,美国空军很可能会有意利用这些纳星来开展技术和使用试验。 重量在140~800公斤之间的LM400系列平台是洛马传统小卫星平台的升级版,将增设推进能力,能够用来执行低地轨道、静地轨道乃至行星际任务。西尔斯说,借助于3D打印和其它生产工艺改进,洛马最快能在下单后仅24个月就交付卫星。 LM1000系列是洛马针对中型任务最新推出的平台型号,重量为275~2200公斤,适用于多种轨道或行星际任务。该系列同更大的LM2100系列有很高的通用性,以期降低成本和承载功率更大的有效载荷,比如遥感有效载荷。 LM2100系列作为型谱中**的型号重量可达2300公斤。它是A2100平台的现代化改进型号,共涉及26项能提高功率和灵活性的改进,比如采用霍尔推力器和一种多用途太阳能电池阵。 西尔斯说,洛马还在推出采用通用程序架构的一种更好的集成地面系统,可用于运行不同轨道上的多颗各类卫星。她说,这些地面系统正在引起用户的极大兴趣,尤其是美国空军。 近日,九天微星完成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亿级战略投资的交割,这是九天微星完成的第七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卫星平台、载荷、地面终端的研发及产品化,加快行业应用拓展,进一步引进行业尖端人才。 九天微星成立于2015年,主营业务为卫星整星研制及在轨交付、地面终端研制和卫星通信行业解决方案。2018年,两次发射共8颗卫星并全部成功运行,率先实现民营企业百公斤级卫星的自主研制及在轨验证。 2020年,九天微星卫星工厂在唐山动工。这是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建设的民营卫星工厂,预计2021年中建成并具备生产制造能力。目前,卫星载荷工厂启动方案设计,预计2021年中在四川宜宾动工。 随着商业航天的迅猛发展,以SpaceX为代表的航天新势力开始在太空建立天基互联网工程。卫星互联网已正式纳入我国“新基建范畴,低轨卫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全球已经发布的星座计划超过25个,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超过10万颗。其中,SpaceX星链计划的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020颗,并于2020年10月启动了面向公众的商业化网络服务。 在全球卫星互联网激烈竞争态势下,国外一些商业航天公司已经在解决卫星批量制造的技术问题,实现卫星流水线批量生产。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在突破传统生产模式,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开始迈向全面的智能制造。 苏州富加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前调研大基建和新基建需求,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等高端细分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打造高端行业影响力。 2020年9月,苏州富加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与东方红卫星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航空航天领域机器人应用新的征程。,苏州富加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提供智能机器人装配生产线,助力东方红卫星实现了商业微小卫星局部生产线机器人装配自动化,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首家提供微小卫星自动化装配生产流水线的机器人公司。 装配过程量化的数据通过程序软件优化,实现卫星从纯手工装配到自动化装配的升级,解决卫星批量制造瓶颈,保障了卫星批量制造的质量控制和计划产能。 可见,中国商业微小卫星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正在寻求更多的历史性突破,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对卫星进行自动化装配开启新的征程,中国规模化制造卫星的帷幕已经拉开。 |